喜迎建党周年middot回顾彰
刘承福(-),中共党员,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县政府农业科技术员、农业科长,政协彰武县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委员(高级农艺师),年离休,离休后他伋然坚持服务“三农”为全县农民引进项目11个,曾获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年6月20日,在北京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和煦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彰武大地。在广袤的原野上,在农家火热的炕头上,在农民耕作播种的垄台上,常常看到一位精神矍铄、高大清瘦的身上披着一件风衣的老人,风趣地和农民们谈论着。稀疏的头发从他帽沿下露出丝丝银花。
他就是现在被农民们亲切称为“科技财神”,年事已打77岁高龄的原彰武政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刘承福。
“我是农民的儿子,彰武的土地养育了我,为家乡的广大农民服务是我最大的追求。”他带着这个最大理想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
年学农出身的刘承福在彰武县政府刚刚成立的农业科任科员、技术员,那时,他才刚刚21岁。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毛主席号召三个抓紧,党中央动员恢复农业,发展粮食、棉花生产支援前线。为此他被县政府选送到了东北农业部麻棉科技培训班,学习植棉技术。从此,他和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搞好全县的棉花生产,年春他背着行李来到现在的大四家子乡夕明村蹲点搞实验,引种和推广棉花新品种,推行棉花密植、合理整枝、增施化肥等新技术。一块块棉田里,他给农民示范劳作,手把手地传授农民们技术,吃住在农民家里。在三年的时间里,全县的棉花由亩发展到15万亩。年籽棉产量也由建国初期时的四五十斤上升到多斤。广大农民送给他一个外号:棉花刘。
刘承福常说,农业是我的根,科学技术是我的命,我要让科技的花朵盛开在农业上。在他任县农业指导站、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期间,他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群众科技活动。
年他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技推广工作先进工作者,并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我干了一辈子的农业,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和农民心连着心。都说六十六不死也掉块肉,我要把这块肉掉到烟叶上。”
年花甲之年的刘承福在农业战线上退了下来,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爸,这下你可该歇着了”。听说父亲离休了,儿女们高兴起来。“没事,到各家串一串,走一走,这可比你往乡下跑,弄一身泥巴强”。是啊,在农村,他干了大半辈子,离休也该享清福了。可刘承福的根在农村、在农民、在农业,他的心还牢牢地拴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一天不下乡,他心里空得唠的,二天不见田野,心里就憋得慌。田野里农民又看到了昔日的那个高大的身影,农民家里的火炕上又传出了他的鼾声。他围绕“三农”问题、围绕结构调整问题撰写的大量调查报告,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年正月初六,刘承福在家里和祖孙三代人一起过66岁寿辰。一个电话打到了他的家:县里将发展烤烟,要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示范推广工作,达到国家的标准要求,请你老出山。打电话的是一位县领导。
烤烟,在彰武县从未有过栽培的历史,对于刘承福来说,只是听说过、在书本上看过。“我恐怕干不了,会误了这项事业”,他犹豫地说。“我们认为非你莫属”。正是这样的一句话,刘承福担起了烤烟这个千斤重担。
当天下午,他就直奔省烟草公司拿回了相关的材料。夜深了,躺在床上他辗转反侧,烤烟被誉为是农业的黄金产业,农民需要它;但自己毕竟66了,岁数不饶人......。可那一双双渴求富裕的眼睛让刘承福又一次坚定了信念。儿女们听说父亲又上岗了,都来劝他:“这烤烟,投入大,风险高,技术环节复杂,万一有个疏漏,老百姓还不得和你急;这么大岁数了,还扑蹬啥”。“咱们也不缺那俩钱,何苦呢?”老伴也来劝他。“我的事,不用你们管”。老头子来了倔劲。
打铁先从修炉做起。刘承福这一贯的作法再一次在烤烟上得到了发扬广大。他听说阜新县福兴地镇的烤烟发展的不错,他就到那里去现场参观,进田地钻烟房,向烟农们取经,向技术员请教。当地人们都说他60多岁了还像个小学生。
县里从丹东岫岩请来了两个技术员,这下,刘承福又似膏药一样粘住了他们、同他俩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习,一起商量。
肚里有墨儿了,年的春天,刘承福和省烟草公司派来的技术员吴义良带着几个年青的技术员来到了平安乡红旗村和哈尔套镇梨树村。“我就不信,烤烟在这里栽不成”。可农民不认的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刘承福和年轻的同志一起走村串户,讲烤烟的效益,讲外地的致富典型,苦口婆心的宣传发动终于使五个烤烟生产科技实验示范区确定下来。尔后刘承福又一次搬来了行李。从烟叶育苗、假植,到移植大田,再到烟房烘烤,这每一个环节,他都要讲得细致,传得明白。7个屯户他几乎几天就要走一遍。为了做好记录,有时候半夜起来查苗棚里的温度,看烘烤的色泽。从二月到九月,多天里他没回过几次家。老伴说,刘承福跟烤烟过上了。当年试种的亩NC-89等3个烤烟新品种基本获得了成功,很多群众通过栽烟发了家。第二年他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继续扩大试验示范的面积,由两个乡镇扩大到西北区的四个乡镇,面积也由亩扩大到2亩。在扩大栽植面积的同时,刘承福不断地总结经验,研究新的技术。在育苗期他采用了棚膜法,使用地膜覆盖,推行改良式烤烟房和三段烘烤新工艺。这一系列的改进,不仅提高了烟叶的产量,也提高了烟叶的质量。
年全县烤烟栽植面积突破1万亩,产烟叶2.5万担,创产值万元,创税万元,亩效益超过千元。他成了科技财神。当时在农民种流行这样一句话:“‘棉花刘’变成了‘烤烟刘’,‘烤烟刘’到我家讲技术,把财神送到我家炕头。”年刘承福经过三年的拼搏,满堂红二道沟子一块实验田的烤烟达到了巴西(国际标准)水平。烤烟在我县栽植实验获得成功!不久我县被国家烟草局批准为优质烟叶商品生产基地,纳入了国家烟叶生产计划。“彰武的烟叶生产,刘承福功不可灭,”当时一位县领导语重心长地说:“每看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了,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彰武的棉花丰产离不开“棉花刘”。年,省供销社决定恢复辽西北棉区的生产,彰武县是重点县之一,县领导又一次想到了他。年近古稀的刘承福又一次走马上任,出任全县万亩棉田的技术顾问。用他的话说,他是一手抓烤烟,造金条,一手抓植棉,打银元。可刘承福心里知道,现在不同以前了,全国性大面积棉铃虫一年3-5次发生,而且给棉花打杈整枝费时费工,让农民有种棉的积极性,你得拿出点真格的。他先从棉铃虫防治和减轻劳动强度这两个制约棉花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干了大半辈子棉花,棉铃虫我就不信治不住它”。一打打的书刊他翻了一遍又一遍,一本本技术资料他找了又找。还是请教老专家吧,于是刘承福三登辽阳棉麻所,三访王存晋(棉铃虫防治攻关课题组长)。老专家将全新的棉铃虫防治技术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刘承福带着大量的科技资料和新型农药回到了大四。夕明村的棉田里,50年代的刘承福的身影又出现了。七月流火,为了验证高效农药的效果,刘承福常常在地里一呆就是大半天。
为了观察棉铃虫,一块棉田他一天也不知要跑多少趟。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夕明村的棉田经过生物、物理、化学的综合防治,棉铃虫终于得到了彻底控制。刘承福从中摸索出一套防治棉铃虫办法和规律,这为以后棉铃虫防治提供了技术依据。
整枝打杈很费劲,留多少桃,留几分果,植株多高开始掐尖,技术环节多,劳动强度大,这也正是农民们不愿种植的原因,要想棉花有新发展,就必须攻克这个难关。“棉花刘”就是棉花刘,科技刊物又一次帮了刘承福的大忙。“农业科学技术不用我们去发明去创造,我们只要拿来弄懂就行”,这次刘承福把朝阳等地采用化学药剂调控棉花生长的办法拿到了棉花整枝打杈上。亩的棉田,大面积的使用了助壮素药物代替了人工整枝,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用工。年底,亩示范田均获高产,平均亩产65公斤皮棉,最高的达到了84公斤。示范田的成功推动了全县棉花的发展,年全县棉花发展到了1万亩。为了让农民掌握新的技术,他首先通过办培训班做到每一户有一个明白人,又将编写的棉铃虫防治技术和化学药剂在棉花上的应用等技术资料印发给每一个植棉农户。这一年他所坐的车子一年里跑了3万多公里,跑坏了4个轮胎。给他开车的司机说,给老刘开车,太累,整天围着棉田转,直往地里钻,一天下来转得头直迷糊。这一年虽然大旱,但棉花却获得丰收,亩效益是粮食的3倍。
有人给刘承福编了个顺口溜:刘承福啊刘承福,一月工资一千五,本该在家享清福,何必下乡去受苦。“我觉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要把有限的剩余时间全都用在服务三农再做贡献上。”
从年起刘承福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老科协的技术服务工作上。他和老科协工作者一道在西六乡白山土村发展水浇麦良种繁育和玉米吨粮田实验,在全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年他被辽宁省老科协评为优秀老科协工作者,1年获得了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
“现在农村文盲是少了,但科盲还大量存在,特别是那些刚毕业的小青年,心猿意马,我们这些老科技工作者能不能带他们一把,让科技在整个农村火起来。”3年初在他的建议下,他和王向东等几位老同志来到了西六乡三河岔村。这个村是市级的小康村,生产条件好,土壤的类型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的科技意识较强,但要求高,“我们要的是亩收入千元的新技术”。第一次见面会上农民提出了明确要求。村支书田福用手碰了一下刘承福。刘承福明白:要想让农民信“协”,不动真的不行。
他和李兴山在这个村蹲下来,深入到农民家中搞调查研究,研究农民想什么,盼什么,前些年怎样干的。情况熟记在胸,他们先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作为突破口。为了引进新品种,刘承福自费到黑山、盘锦、凌海等地考察,到省农科院请教专家,广泛收集科技情报。
回来后他认真为了这个村选择了11个作物36个名、优、新、特、奇的农作物品种让农民自己挑。精明的农民又说了“种了你们的新品种,万一产量比老品种低了怎么办,收了,我们卖给谁?”“我跟你们签约,种子你们只管拿去,咱们到秋算账,如果新品种产量不如老品种,减产多少我包多少,卖不出去的,我管收。”话扬出去了,可是收不回来的。当时协会里一点资金都没有,拿什么给农民买种子。正在这时,县里给离休干部补的工资发到了刘承福的手中,元,再加上一个月的工资,0多元,买种子的钱有了。第一批种子在腊月二十九前相继到位了。年后他又拿出自己存折上的0多元钱买回了第二批种子。30多个品种的种子到手了,刘承福又一次做起了发芽实验。在他贴身的内衣里有一个口袋,里面用塑料袋包着一个布包,布里面包的是种子。
这就是刘承福的发芽实验场,一个不停电、胎里带的恒温箱。30几个品种的种子吸着他的体温渐渐发芽。
新品种有新的栽培规范,要想增产增收,必须按新要求去作。而新的技术规范农民很难理解,听了课也容易忘记。刘承福又当起了编辑,把新的技术规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书面资料,印订成册。从大年初一,他就开始伏案写作,一写就是一天。一打打的白纸上面留下了他工工整整的字迹。3月10日,早上起来,他突然感到右手麻,握不了笔。可那一大堆的技术材料需要他写呀,编完的需要他校对呀!右手不行,用左手。可左手字别人看不懂,于是刘承福叫儿媳帮忙,他在床上口述,儿媳写,然后他再改,成稿后再去打印。这样在春耕前,所有品种的技术规范都下发到农民手中。为了让每户农民都能掌握好,刘承福带病先后办了5场培训班,每场培训班他都拿着实物标本去讲,让农民看得真实。
种子有了,资料发了,农民也上路了,可要命的春旱就是种不了地,开不了犁。群众观望,老刘心急如火。再务农时,那整个的计划就要泡汤了,自己赔钱是小,群众利益受损是大呀。在家打点滴的刘承福如坐针毡。每天都给气象局打电话,询问天气预报,气象形势。“旱象已成定局,我得下去动员三河岔的村民们抗旱呀”。
子女们心痛啊,再次劝阻他,“爸,你不要命了,末梢神经麻痹还没好呢,都76了,还下去折腾啥。”可子女们拦不住他,他打完点滴拔下针头,走车走了。时间不等人!一连几天,刘承福让邻居的女护士给自己打完针后就坐车到三河岔,到科技示范户家中,给他们讲气象信息,分析气象形势,让他们丢掉幻想,抓紧抗旱播种。
领路需要一个打头的,刘承福一屁股坐到种田大户蔡德富家的炕头上和他唠起了气象。经过刘承福的引导,蔡德富在全村第一个搬出了柴油机。“别人不信‘协’,我信。”蔡德富家两台柴油机泵响了起来。有人开始议论了:老蔡家这是怎地了,真信那几个老头的;不都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就不信老天不下雨......
昼夜不停的马达声像一把小手挠动了全村人的心。开始有人来观看了,于是刘承福白天就长在蔡德富的地里。蔡家在全村第一个种上了玉米。很快全村眼小井都开始抽水浇地抗旱播种。刘承福的心踏实了。5月末,全村亩地都出齐了苗。见到绿油油的小苗,刘承福的心里敞快多了,心情高兴再加上得当的药物治疗,他的末梢神经麻痹很快地好了。
秋天的三河岔处处是丰收之景,硕大的玉米棒,沉甸甸的谷穗,黄莹莹的大豆、花生。实验成果98%获得了成功。其中花生(双花20)一般亩产达公斤,高的达到公斤,比老品种白沙16增产一倍左右。周殿友试种的芝麻折合亩产超过公斤。蔡德富一家亩地有98亩地选用了刘承福引进的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全家四口人去年共收入了7万多元,是前两年的总和。一直不愿意务农的儿子蔡健伟这回看到科技的力量,下定决心科学务农一辈子。三河岔的村民们服了,不信“协”都亏了,信“协”的都掏上了。今年不用刘承福动员,村里人自动地找他学技术,寻新品种。就连别的乡镇也都闻风而来,一下子老科协成了“名牌”,七个乡、七个村成了他们今年的科技服务点。去冬今春,他就在这七个乡七个村十九个屯讲了30多场课,受培训人数达到了人。“为了大地的丰收,我付出多少都值得!”
市领导这样评价刘承福:他是用50年代的精神,传播的21世纪的农业科技知识,是啊,在刘承福身上,30万彰武农民再一次看到了50年代那种与农民共甘苦、同辛劳的精神。为了这片热土他付出了很多艰辛。50多年来,他每年在农村、在农民中的日子不下天,离休更是三天两头往乡下跑。年春节前,他老伴得了脑出血,在医院住院,他也只照顾了几天,
“棉花刘”的心在万亩棉田。老伴在家卧床期间,为了照顾好她,刘承福就花元钱请了一个护理员。白天下乡讲植棉课,晚上回来和儿女们一同照料。年4月3日,刘承福正坐在工商局会议室参加全县棉花工作会议。这时家人打让他赶紧回来,医院里抢救。“我讲完课,就去。”他又稳稳地坐回了会场,在这次会议上,他讲了40多分钟的技术课。他连大女婿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第二天他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又走进了全县棉花技术培训班的讲台。第四天,他又一次到大四家子乡讲课。别人看到他有气无力的样子劝他不要去了,可他说:“人都通知了,我能不去吗”。他就是这样,在两个儿子病亡期间,他安排完后事后,继续下乡搞科技推广,帮助农民搞结构调整。他说:我是老干部新党员,要立党为公,以农民为重,而不要被死人缠住精神,要擦干眼泪,再上战场。
活到老,学到老,干中学,学中干,这是刘承福的一贯作风。从年轻时起他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业余时间就是看书读报。为了推广最新的农作物新品种,每年他都自费订阅大量的科技图书和报纸,从中学习科技知识掌握有关信息资料。在沈阳就诊期间,每天一大早,他不先去饭店吃饭,而是先到书店买书。先后三次到沈阳就医,买回了多元的关于绿色食品方面的书籍。他说:现在已经是绿色革命年代了,需要用无公害技术生产绿色食品,要把彰武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作为一个农艺师,这些你不懂,你如何地教农民去种。刘老的居室,简直就是一个实验室,地面、阳台上摆满了各种植物标本,一排排瓶瓶罐罐,有的装着土,有的长着苗。他就是带着这一盆盆的新鲜植物寒冬腊月里给农民讲课的。
50多年来,刘承福一直奋战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从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他亲手撰写了大量的实用县情的实用技术资料,或通过省、市、县级报刊媒体公开进行发表,或通过自己编印的技术印刷品无偿地提供给广大农民,对农业增产和科技进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了配合县里肉驴基地建设和奶牛养殖小区生产的需要,他请出了畜牧界的几位老专家编写了二本技术资料,这两本书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请到家的常年技术顾问”。
在他的日记里有一首吴玉章老人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人到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作者:杨华写于4年) 声明:彰武融媒原创稿件作品,文字、照片和视频版权归属彰武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来都来了,点个赞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cxz/7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端午养生,蕲艾灸灸正当时
- 下一篇文章: 三僚大通书择日事类总集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