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ldquo三国志rdquo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6.html “三国志”文化展 三國志 时间:.11.28~.03.07 地点:吴中博物馆|第一特展厅 三國志 前言 异彩纷呈的三国时代,群雄逐鹿、英雄辈出。三国虽不足百年,但其时的家国情怀、政治谋略、军事智慧、文化艺术等,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随着华夏血脉的传承而远播四方。东汉末年,朝廷政局混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兼并;土地兼并加剧,豪强庄园经济兴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央国势疲软,地方拥兵自重。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乘机加强武装,州郡士族纷纷扩充势力,群雄逐鹿,混战不断,逐渐形成几个较大的割据势力。最终,曹操在北方地区稳定局面,而刘备则在长江上游流域的四川盆地确立政权,孙权继承父兄遗业,据守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德泽千秋感忠义英雄露颖在今朝 序 明代|关羽铜坐像 陈寿《三国志》说“羽美须髯”。罗贯中《三国演义》关于关羽形象的描述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身着铠甲,虎头护腹、护肩;腰带成结,自然飘垂;下着战裙,脚蹬战靴。左手按在左腿上,右手握拳放于右腿。整体铸造精美,造型有力,细节处理一丝不苟,衣纹刻画细腻流畅,战甲战裙纤毫毕现,面部表情栩栩如生,人物动作生动自然,凸显出关羽威风凛凛的忠义形象,反映了明代铸铜工艺的极高成就。 后世关羽造型一般有三种:捻髯夜读《春秋》的儒将坐像、手握青龙偃月刀的立像、跨马出征像。新乡市博物馆藏此尊造像,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关羽形象,是一种威风凛凛的戎装坐姿。其造像体积之庞大、铸造之精美、造型之独特,在全国范围内较为罕见。 此尊造像原立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旧城西峰寺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几经颠簸,解放初期,运至当时平原省省会新乡,后入藏新乡市博物馆。年,被评为新乡市博物馆六大“镇馆之宝”之一。 清代|张玉亭制古城训弟彩塑 “古城训弟”取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秦腔、京剧等剧种的经典剧目。故事讲述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后,在徐州被曹操击败,兄弟三人离散。关羽被迫降于曹操后,温酒斩华雄、阵斩颜良文丑、千里走单骑,赴古城与张飞相会,不料被张飞误会有事二主之心。后关羽斩曹将蔡阳于古城外,兄弟二人才最终释疑。 这件古城训弟彩塑是天津”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的作品。天津“泥人张”在清道光年间由张明山创制,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铭、张乃英、张宇五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清代|关帝庙壁画-鞭打督邮、斩程远志 民国|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 两汉经营四百载一朝失却旧江山 壹 汉王朝前后历时余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所建立的政治、经济与思想体系,不但被后世历代王朝取法借鉴,也为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二世纪中叶之后,汉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权威和统治力,朝廷外戚和宦官更迭专权,地方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汉代|四层通体彩绘陶仓楼 东汉|金马书刀 书刀以钢铁锻打而成,环首长刃,刃部残缺。刀身一面饰错金马纹,形态舒展,颇具动感;另一面为错金铭文“永元十口年广汉郡工官口口书……耿造护工卒史克长口丞口口”,表明这件”金马书刀“为四川广汉郡工官所特制。纸张作为书写材料被广泛使用之前,主要使用竹木简牍,书写过程中如遇笔误,便用书刀削去错字。最初的书刀是青铜质地的,后来使用铁制。东汉时,毛笔、书刀成为随身携带之物。汉代的书刀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其中工艺最精湛的是蜀地制造的金马书刀。 东汉|陶六博案 东汉|铜车马仪仗佣队 武威雷台汉墓是一座东汉晚期多室砖券墓,墓室分为前、中、后三室,出土文物余件,以铜车马仪仗佣和马踏飞燕铜奔马而闻名于世。据出土铜马胸前刻有“守张掖长张君”、“守左骑前人张掖长张君”等隶书铭文,推测雷台汉墓墓主系守张掖的张姓军事长官。 三國志 盛衰无凭 东汉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剧烈,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充满疾苦,以致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黄巾起义。中央政府无力镇压,各地豪强修筑坞堡、招募私人武装以自垒,逐渐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豪强之间互相攻伐。强盛的汉王朝在内忧外患中一步步走向衰败,分裂的时代从此拉开帷幕。 黄巾起义 “太平道”创立者张角宣称可利用符水治病救人,吸内弟子,信众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充、八州。汉灵帝光和七年(年),张角提出“苍天己死,专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八州同时师立起义。张角的军队因皆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 董卓擅权 东汉时外戚与宦官争斗不断,可以说是导致东汉末年混乱局势的源头。汉少帝光熹元年(年),外戚何进为诛杀宦官,招边关将领董卓入京。后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东方州郡组成义军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董卓闻讯挟献帝西迁长安,焚毁洛阳宫室、民居。董卓之后,“义军”乘机开始征伐兼并。 东汉|“仓天乃死”砖 此砖是亳州曹操宗族墓地的壁砖,刻划有“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博”二十六字,应该是当时的工匠随意刻上去的,与十来年后黄巾起义时“苍天已死”的口号不谋而合,虽然二者之间并没有实际的联系,却表明在黄巾起义之前,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思想已经广泛存在。 东汉|铁钩镶 东汉|铁剑、铁矛 东汉|铁刀 鼎分三足争霸业群英荟萃尽风流 贰 东汉末年,各州郡、士族以讨伐董卓之名起兵,经过多年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大的割据势力。最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地区;刘备占据巴蜀和汉中;孙权据守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之势。公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天下三分局势自此形成。 东汉|玉猪 玉猪是古代丧葬玉器的一种。死者手中之物称为“握”,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其意是掌握着财富和权利,不让死者空手而去。西汉中期开始,直至魏晋以后,猪形玉握都是主要的玉握形式。西汉的玉猪形象雕琢真实,细节突出;东汉演变为简单雕琢,随柱形而琢,手法概括性强,直雕与斜雕并用,雕刻技法上称为“汉八刀”。这件玉猪出土于亳州董园村一号墓。该墓是曹操宗族墓地,出土阴文刻字砖一百五十四块,其中三号砖文字“为曹侯做壁“指出墓主曾被封为曹侯;六十七号砖“延熹七口元月”说明该墓砖料烧制的时间是在汉桓帝延熹七年(年)。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宗族之中在延熹七年以前被封侯的只有曹腾、曹嵩两人。按照汉代生前造墓立碑的风俗,该墓墓主应该是曹操之父曹嵩。 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 金印为龟钮方印,阴刻篆书“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偏将军是将军的辅佐,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由大将军所拜授。偏将军印符合两汉官印制度,即高级官吏使用龟纽,中下级官吏使用鼻纽。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全国发现的数量不多。“偏将军印章”传世多为银或铜制,金印罕见。 三国魏-西晋|“魏归义氐侯”金印 这枚金印据传出土于甘肃西和县。印钮为双峰驼钮,骆驼呈跪姿,体表以密集短线表现毛发,身下有穿,用以系绶带,阳文篆书“魏归义氐侯”。在汉晋时期的玺印当中,驼钮一股用于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首领印章,但目前所见多为驼钮铜印,因此这件金印尤显特别。“归义“为“慕义归化”之意,是古代中原王朝对于归附的周边民族常见称呼。氐、羌是生活在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古老民族。从汉武帝开河西、置武都,到魏晋时期,氐、羌族首领多受中央王朝的拜封。史书记载,东汉末杨姓的氐族部落酋长率领部族迁徙到甘肃西和县附近的仇池山,年建立仇池国。其首领曾被魏国册封为“百顷氐王”。魏、蜀对峙时,双方常争取西北氐羌的支持,对其首领封官拜爵。“魏归义氐侯”金印应当与这段历史有关,是研究氐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现代|“衮雪”摩崖石刻拓片 建安24年(公元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干古美谈。《衮雪》摩崖石刻原在石门隧道以南褒河激流中,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石高67厘米,宽厘米,字径45厘米,左侧“魏王”小字。该摩崖虽经历有年,但字迹清楚神韵犹存,笔触圆浑流利,柔和而有力原刻石于年因修建石门水库迁至汉中市博物馆。 三国魏|骨尺 我国古代的尺最早见于商代,汉代以来,铜尺逐渐减少,代之以骨尺、木尺。这件骨尺以动物腿骨制成,以圆圈为尺星与短线相连,将全尺分成十等分,每等分为一寸,一寸中间亦有圆圈与短线标出半寸长度。该尺刻度准确精细,一端有圆系孔,用以系绳悬挂。从古尺尺面广润程度来看,应是墓主生所用的是实用的器具。西汉的一尺合今尺23厘米,东汉时一尺合今尺23.5厘米,魏国一尺合今尺24厘米。骨尺发现地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是古代重要的丝路驿站,三国时期这一带隶属于魏国。无独有偶,在嘉峪关新城古墓外围土城遗址中发现了另一把材质一样的骨尺,现藏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两把骨尺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魏国尺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国|铜蒺藜 三国|撞车头 三国|礌石 三國志 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位于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西高穴村,年12月至年12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该地与年在西高穴村发现的鲁潜墓志以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关于曹操高陵位置的记载相符合。该墓坐西朝东,不封不树,平面呈甲字形,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在形制和规模上,与其他东汉晚期诸侯墓和魏晋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相近。 东汉-三国魏|“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 曹操墓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骨等器物共多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59件刻铭石牌和3个个体遗骨。石牌根据外形可分为圭形和六边形两类,牌顶端有圆孔,可穿铜环、铜链,便于悬挂。刻铭多用隶书,即汉末“八分体”,字体规整,遒劲有力。石牌刻铭内容为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类似于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中记载随葬品清单的“遣策”。此类刻铭石牌首见于西高穴二号大墓。 出土石牌中有8件为圭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记录的是曹操生前所用武器。在追缴回的被盗掘文物中有一件石枕,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这几件“魏武王”铭文的文物指明西高穴二号墓墓主就是曹操。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死后由得“武王”的谥号,曹丕称帝之后才追封曹操为“武皇帝”,无疑“魏武王”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东汉|铜孟腾子母印 这组文物由大小两枚印章组成,大印侧面镂空,小印可以嵌入大印中,故称为子母印,也叫套印,一般由大、小两枚或大、中、小三枚组成,始现于汉代,流行于魏晋。这组印章大印用辟邪形钮,印文为“孟滕之印”;小印用桥形钮,印文为”孟滕”。 “孟滕”何许人也,我们不得而知。史书记载,孟姓为南中郡大姓之一,见于石刻的就有孟璇、孟琰、孟获等人。年,刘备去世,刘禅登基。趁着蜀汉政权新遭夷陵之战的惨败,国内不稳,益州豪强勾结少数民族头领一起发动叛乱。诸葛亮南征后,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为了长治久安,仍然对这些大姓进行安抚,让他们统治本地。长期看来,蜀汉政权对南中地区的管理,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中华民族融入了多样化的优秀基因。“孟腾子母印”便是以南中孟姓为代表的西南人群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有力证据。 东汉|人形飞鸟铜器座 东汉|双阙鎏金棺饰铜牌 三國志 蜀墓摇钱树 摇钱树是自东汉时期开始流行于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的陪葬用品。通常由树座和树身两部分组成,树座为陶质、石质、木质,树身多为铜质(也有少部分为铁质)。树座、顶枝和侧枝装饰有西王母与羽人、三足鸟、九尾狐、玉兔、蟾蜍等神仙人物和灵禽异兽的组合,是汉代神仙思想的有力体现。 三国蜀|灰陶摇钱树座 总体为辟邪绕柱。底座为进半圆形薄板。在底座中间偏前位置立一圆柱,柱贯通底板,中空,可嵌插摇钱树。柱分上下两节,柱身有细孔,现嵌插五朵灵芝。辟邪昂首挺胸,头顾左方,双角竖立,双耳向两侧展伸,怒目。口大张,舌尖上卷。腮毛后张,须毛弯曲下垂。颈竖直,塌腰,翘臀,鼓腹垂地,鳍形脊,粗尾下垂接底座,尾部末端左右分叉,呈蛇形弯曲。底座前侧立一山形薄片桩,桩头伏卧一鸱枭,闭目,长喙,双翅下垂,三爪形足。辟邪右前肢踩踏于底板上,跖掌着地,四爪趾抬空;左前肢腾空,下以山形扁柱承托,爪趾呈弯钩状,臂上部的羽状长毛向后,呈卷云状;左后肢脚掌微抬,四爪前伸,下有一山形墩台支撑;右后肢向外斜踏底板。辟邪背部左侧有卷曲形羽,背上跽座一人,头盘髻,浓眉,眯眼,高鼻,抿嘴,身着右衽长袍,双手隐于衣袖中,拱手,广袖绕膝。辟邪臀有一蟾蜍,头前伸,圆眼,弓背,鼓腹,作攀爬状。辟邪前肢下伸出一龙,龙首怒目,嘴大张,露齿,腮毛后张下垂;后肢下伸出一虎,伏于肢爪上,怒目,嘴大张,露齿,腮毛后张下垂。 东汉|拥篲?捧盾意志墓门 本为墓室之封门,分左右两扇,分别以浅浮雕技法刻画出一人,相向而立,其原型可能为汉代负责开关亭门与捉拿盗贼的亭卒,他们有专门的称呼,分别为“亭父”和“求盗”。《史记集解》记载,“求盗者,旧时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左侧石门上的人物头戴武弁大冠,身穿宽袖长袍,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捧一面盾牌,应为“求盗”;右侧人物头戴平巾帻,双手拥篲(即扫帚),应为“亭父”。持盾以示警卫,拥篲以表恭敬。古人将他们的形象表现在墓门上,以图起震慑、辟邪之作用。 另外,右侧的人物颧骨高且胡须浓密,有研究者认为这很可能是胡人的形象,在河南方城出土的画像石上也刻有拥彗持斧的亭卒形象,上方有榜题“胡奴门”。说明蜀地与西域、北方草原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文化、经济交流。 三国吴|黄武弩机(附木臂) 年湖北江陵纪南城水门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黄武”是吴大帝孙权的第一个年号,“黄武元年”即公元年;“作师”是制作弩机的匠师,名“陈香”;“臂师”是制作弩臂的匠师,名“()李”;“校尉”是带队军官职称,名“董嵩”;“士”是指董嵩属下直接使用该弩的军士,名“陈奴”。悬刀左侧铭文与望山左侧铭文有所不同,带队军官仍是董嵩,职位升迁为“都尉”,使用该弩的军士不再是“陈奴”,而是“谢举”。刻上使用者的职称、姓名,是孙吴弩机铭文的特点。 三国吴|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 这件魂瓶整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堆塑建筑及各种饰物。颈做四方形,口沿做廊庑状,四角各置角楼,角楼为四角攒尖顶。颈部较长,中间折肩。肩上部三面有镂空方胜形和三角形,上部颈壁连四小罐,罐肩部贴佛像和比翼鸟。颈下部以小罐为界分为四区,正背面各堆塑楼阁、楼前立阙,左侧堆塑龟趺驮碑,碑作圭形,上刻“凤皇(凰)元年立位长沙太守友作浃使宜孙子”。右侧为二个头戴尖顶帽、抱拳于胸前的跪踞胡僧。其间还贴堆塑熊、麒麟等。魂瓶下部罐形,腹深,肩部贴有模印的胡人骑兽、朱雀、辟邪、鳖、鲶鱼、佛像、螃蟹等,贴塑物之间有圆形钻孔。肩部浅刻“九月十四作”字一行。肩部贴塑的熊头左下方也刻一行文字,因所刻太浅,不可辨识。该魂瓶纪年明确,是一件断代标准器。 三国吴|青瓷羊 浅灰白胎,青釉。羊身躯肥壮,四足卷曲作俯卧状,昂首张口,竖耳;项脊分披鬃毛,腹部刻划双翼。羊头上有一圆孔,用于插物。其匀净无暇的釉色,优美匀称的造型。把羊温顺谦恭的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堪称青瓷的珍品。浅灰白胎,青釉。羊身躯肥壮,四足卷曲作俯卧状,昂首张口,竖耳;项脊分披鬃毛,腹部刻划双翼。羊头上有一圆孔,用于插物。其匀净无暇的釉色,优美匀称的造型。把羊温顺谦恭的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堪称青瓷的珍品。 三国吴|走马楼竹简 年湖南长沙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发掘历代古井60余口,其中22号古井出土了大批三国孙吴纪年简牍,这批简牍总数达17万余片,约多万字,纪年为黄龙元年至嘉禾六年(-年),涉及职官、户籍、吏民、法律、军事、行政区划等诸多内容。长沙走马楼竹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是研究孙吴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经济发展、财税制度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三国历史研究的史料。 人心思安终一统天下太平开新章 叁 司马氏为河内大族,司马懿历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于曹魏多有献计。魏灭蜀后,曹奂拜司马懿之子司马昭为丞相,后司马昭子司马炎重演曹丕代汉的“禅让”故事,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公元年,司马炎灭孙吴,天下重归一统。 西晋初年,在全国统一的形势下,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连年的征战使得百姓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安定更为珍惜。西晋实行的一系列恢复生产、发展农业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崭新的发展。 西晋|蝉纹金珰 这件蝉纹金珰顶部起尖,圆肩,底微内凹。上饰蝉纹,蝉眼凸起,纹饰上布满细小金粟粒。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中的侍官在其所戴冠上饰金蝉,即金质的蝉形饰物。《晋书》中详细记载,“侍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汉官仪》曰:“说者以金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居高饮洁,口在掖下。”金蝉具备了金和蝉的双重品质:高贵,纯正,高洁,这恰好是古人所认同的君子的理想人格。 三國志 结束语 三国志,讲述的不仅是敢当重任,不避艰险的英雄气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德修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更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崇高理想。“生民百遗一,念之人断肠。”这是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的悲悯与同情,那汹涌时代浪潮下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后记 第一次尝试用这种方式记录看过的展览,既有助于日后回看,也可以让有兴趣的朋友来个“云观展”。初次尝试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连“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这种最重要的展品都没拍到,用的网图;很多照片拍的也不理想;整个展览的流程也没能拍全。下回再改进吧。 “三国志”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关于三国的文物大多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极少有属于具体某位著名人物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一窥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 三國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fyl/5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巨额预亏退市警示员工被立案侦查,这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